陈年轶事
我的回忆录(二十四)[尤顺发]
18-01-09
月光灯影第一餐[湖傕]
17-10-09
我的回忆录(十三)[尤顺发]
17-04-07
我的回忆录(十二)[尤顺发]
17-01-08
我的回忆录(十一)[尤顺发]
16-12-12
我的回忆录(十)[尤顺发]
16-11-21
我的回忆录(九)[尤顺发]
16-11-21
初到工程一连[姜兆海]
16-10-13
荒野中秋[王崙]
16-09-16
无果的科研班[李连友]
16-08-29
在十五连捞木头——我的兵团记忆随想[郎好成]
16-07-25
我的回忆录(八)[尤顺发]
16-07-10
我的回忆录(七)[尤顺发]
16-05-24
我的回忆录(六)[尤顺发]
16-05-21
由吹口琴引起的[杨吉民]
16-05-13
河南大救灾(下集)[姜兆海]
16-04-24
河南大救灾(上集)[姜兆海]
16-04-17
我的76号[姜兆海]
16-04-14
车老板的故事[李强]
16-04-13
我的回忆录(五)[尤顺发]
16-04-13
我的回忆录(三)[尤顺发]
16-03-24
我的回忆录(四)[尤顺发]
16-03-24
青春岁月的洗礼[代琴]
16-03-17
迷失的岁月[李强]
16-03-12
我的回忆录(二)[尤顺发]
16-02-26
我的回忆录(一)[尤顺发]
16-02-22
那些年那些事[张治平]
16-02-13
暖心食堂[石昆喜]
16-02-10
不称职的炊事员[姜兆海]
16-02-06
农工班往事[李强]
16-02-05

下一页
无果的科研班
2016-08-29

作者:八连 李连友

  大概是一九七〇年冬天,师里为推广五四〇六菌肥办了一个培训班,连里派哈尔滨女知青李爱丽去参加。她回来后,连里拨了一间家属房,作为试验制作五四〇六的地方。
  五四〇六菌肥,是一种微生物肥料,推广这种肥料,是为了解决化肥严重供应不足的问题。当时我们每亩地化肥用量不足二十斤,无法保证增产。上级推广五四〇六,大约就是希望弥补肥料的不足吧。
  五四〇六菌肥,是一种用细菌繁殖培养出来的肥料。培养步骤类似于发面蒸馒头:用无菌操作的办法,把五四〇六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,待培养基长满菌之后,再移种到更大的培养基上,培养好以后就可以搅拌到优质的土壤中(如草炭土、深厚的黑土),当作肥料使用了,或直接撒到地里,或制成颗粒拌种播到地里。据说这种肥料的肥效明显,在许多农村推广之后,都促进了水稻、小麦、蔬菜、水果的增产,成本还很低,是文革中农业战线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成果。
  连里除去调配了一间屋子以外,又给李爱丽配了一个女知青当助手。因为要烧开水锅,把一些大大小小的瓶子蒸煮灭菌消毒,所以又给拉来一车柴禾。这间小屋里,整天冒着大团大团的蒸气,真是热气腾腾。这就吸引来许多人看热闹,打听这打听那,也弄不清这个新鲜事物是咋回事。只要有人来看,李爱丽就向人家说,欢迎你支持我们的工作!人家问,我不会呀,能咋支持你呀?李爱丽说,你家吃完罐头,剩下瓶子给我们,接种菌种用,就是支持啦……那时候,经常能看到李爱丽那个小小的个头,挎着个大篮子,到各家各户或者知青宿舍,去收集罐头瓶子。
  这时候,姜克忠师长再次来到八连。他走后,孙殿军连长找我说,连里要把五四〇六菌肥小组扩大,成立科研班,要我去当班长,一是做好五四〇六菌肥,二是要种好一块试验田,八连是先进连队,在科学种田上不能落了后……当时我很高兴,很痛快地接受了这个新任务,觉得真是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!
  现在回忆,这个科研班除了我和李爱丽以外,先后还有贺玉兰、李美容、楚桂兰、臧桂芳、李兰普、姜兆海等知青成员,还有老贫农蒋庆山、老干部黄泽昌等。有意思的是,蒋大爷来时还带了一辆牛车,当天他就带了个人去拉柴禾了……剩下的人就听李爱丽安排,围着灭菌锅台忙乎起来。当时只有老黄戴块手表,其他人没有,大家就让他监督蒸煮消毒灭菌这一环节。他可认真了,差一分钟都不许掀开锅盖。有人讨价还价,他就脸严肃地拿起一本儿资料,指着相关段落说:这上面对土法“聂菌”(不知是不是他烟台口音的原因,他总把灭菌说成“聶菌”的)规定得清清楚楚,你没学过吗?一下子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——大家说,摆弄这些玻璃瓶子,怎么像“过家家”玩呢……
  师长走了不几天,师里来了个技术员,由团种子连(团农技站)的技术员陪着,说是奉了师长的指示,师农技所要支持八连搞科研,送来一些小麦、大豆的新品种子,做对比实验用,看看有没有适合在八连推广的……他们带来的种子真不少,有十多个小麦品种、五六个大豆品种、两三个苞米品种等,还有十几粒哈蜜瓜种子、十几粒南瓜种子、十几粒香瓜种子、十几粒西瓜种子等。看着这堆宝贝,我们高兴极了,一个劲地向师里团里来的技术员询问,下一步应当怎么办……
  连里给了科研班一块地,做试验田,在菜窖的东边,紧贴着吉祥路,约八九亩地大小,黑土层约五六十厘米厚,是土质极好的海绵地。
  科研班成立以后,大家的心气很高,都想为连队进一生的增产增收做出大贡献。有一天,大家一边干着五四〇六的活儿,一边议论。姜兆海刚参加一个团里办的农技培训班回来,眼界有些开扩了,说,师长送来的种子虽然品种不少,可也就是小麦大豆等种类,能不能试种一下棉花或者花生呢?人家新疆兵团可是棉花主产区呢……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,有说行的,也有说不行的,连老同志都说搞不准。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,咱们有试验田,那就试试呗。
  于是,姜兆海自告奋勇,要家里寄来一些棉花种。我从农技书上看到一则提前用营养钵育棉花秧应对无霜期短的报道,就想照方抓药,用粪肥和黑土合泥,捏成小碗儿,在里面点上棉花籽,在暖炕上保暖发芽,等天暖后再移到地里。姜兆海还建议团支部发动团员来捏营养钵,加快育秧的进度。
  这时连里的备耕生产也是非常紧张的,科研班还承担了为场院做种子发芽率检测的任务。为了保证温度不会发生大变化,科班的战友们夜里还要照看炉子和灶台。
  把繁殖好的五四〇六菌种接种到草炭土的环节,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制成颗粒肥,使用到大田中去的问题。结果,因为当时室外温度太低,又没有足够大的房间为接种后的原料保温,五四〇六菌肥无法再继续往下繁殖,应用也就不可能成功了。即使麦播结束了,北大荒室外的温度也不适宜五四〇六菌的繁殖生长。那么气温高的时候能够推广么?回答也是否定的,当时生产连队的大田作业实在安排不出追肥的环节来。能不能用来给蔬菜追肥呢?回答是连里种菜是自给自足的,不上市的,不须追肥,那样得不偿失……
  热闹了一冬天的五四〇六,无果而终,弄得大家很沮丧。李爱丽哭了,抽抽答答,鼻子尖都红了。为五四〇六,她付出的精力和心思最多。她觉得,到北大荒以来,这是干得最有意义的事,寄予的希望也大,这个打击也大……
  这是科研班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!
  春回大地的时候,连里的机械,利用回连加油或下地路过的当口,就把试验田那点地翻好耙好了。我们再用铁锹铁耙子,把边边角角的地方翻深耙细,于是,整块试验田弄得方方正正。
  老蒋头很辛苦,他眼里有活儿。地里的积雪化尽,可以进牛车了,他就抄起铁锹和大镐,套上牛车去猪号马号装粪,往试验田里送。翻地之前,我们的试验田里已经均匀地撒了一层马粪、撒了一层猪粪,那句“庄稼一枝花,全靠粪当家”的话,他一天不知要说上多少遍呢……有一天他对我说:“老刘家今天扒炕头,那炕洞土可是好东西,劲忒大呢,我今天去帮忙,他答应给找一车炕洞土呢……”当时把我感动坏了——他的岁数在连里是最大的,接近六十了,他想的,他做的,都是我这个当班长的想不到的事情——那天,老蒋头把炕洞土拉到试验田的时候,就像换了一个人:平时,他和老伴儿是连里最爱干净的人,连鞋帮上都不带有一点儿泥土的,可那天,他满脸黑灰,两手黑土,浑身上下也挂满了黑色污垢………他却轻巧说,“木”事“木”事,这个不脏,回家洗洗就干净啦……
  我们是这样规划试验田的——在实验北侧种上苞米,与大田隔开;然后是一条从东到西的小路;小路南到吉祥路的路边排水沟,都是南北方向面积相同的垄畦,分别种植品种各异的作物。
  为了给东西方向播种玉米打垅,老蒋头牵着牛,套上了从菜组借来的犁杖,我扶着犁,开始起垅。谁知,没有那么简单,犁插深了,牛拽不动,插浅了就成不了垅。不到一分钟,我浑身大汗,敗下阵来。科研班几个人轮番上阵,几个女知青连扶犁都扶不住;姜兆海和老黄上去,跟我差不多;老蒋头会扶犁,可是换了牵牛的,却走不成直线了……
  用不着打招呼,许多人围过来看热闹,连食堂炊事员都来了,因为大家没见过牛拉犁干活,就是老职工也是十多年前在老家见过,可没干过。大家被科研班的“精彩表演”逗得前仰后合地笑,恨不得满地打滚了……
  不知什么时候,机务队的王道千也混在人群中,可能他看不下去了,也可能技痒得按耐不住了,他慢慢腾腾地,一边卷起工作服袖子,一边笑着说,我来试试吧。他两手握住犁的扶手,把犁杖用力拉回地头,再用肚子顶住扶手,示意老蒋头赶牛,随着“驾”的一声吆喝,牛拉着犁杖,犁出一道深深的垄沟!大家都开了眼,大声叫起好来。只见王道千左手扶着犁,肩膀、腰和屁股合谐地扭动配合着,垄沟就匀速地直溜溜地伸展出去,一会儿就到头了。老蒋头擦一把汗,脸上皱纹笑开了花,还伸出来大拇指:“真不知道你是这么好的把式!又会开洋拖拉机,又会使土犁杖,真了不得!”王道千没出汗,谦和地笑着:“在我老家时,从小就得干这个活儿!”老蒋头还是笑着:“那你就再来两趟,算帮科研班了,也算帮着我了,晌午上我那喝两口去……”就这样,两人说着笑着,一个多钟头,十条大垄,就这样深浅均匀、整整齐齐地放在试验田里了!而且,成为试验田的亮点。
  虽然师里给的品种很多,但是每个品种的量并不大,都不到半斤重。这么点儿种子,能播多少地?怎么才能撒均匀?我们就去农具场,看看机务人員是怎么调整播种机的排种口,来保证每亩播种量达到要求的。回来后,我门像做数学题一样,按照连里大田的亩播量的比例,计算出每一个品种在相同的小面积上的播量,算出每米应有多少粒种子。这样,在面积、播种量、管理方法和土质相同的条件下,到麦收时就可以根据实收的产量,比较品种的优劣了。
  当连里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,伴随着满载麦种的车辆,浩浩荡荡开向大田的时候,我们科研班的老少战友们,也开始在试验田上撒下麦种,播种希望了。
  老蒋头和老黄拿着锄头,负责在垄背上开沟。为了把沟开得深浅一致,老黄还戴上了花镜。其他人有的撒种、有的撒颗粒肥。李爱丽还用柳树条子做了一根一米长的制子,随时检查播种是否均匀。开播不大功夫,她就觉得楚桂兰撒的种子好像偏多偏密,她提醒楚桂兰注意,可是楚桂兰不服,于是吵吵起来。我过来掏出了小本子查看数据,李爱丽把制子放到垄背上,蹲下身数沟里撒下的种子。结果,数量与本子上记算出的数字基本一样。李爱丽习惯性地抽了两声鼻子,说了声“还行”,楚桂兰则撇了嘴,老黄打起圆场来:“小楚呀小楚,敢情你是蔫有准儿呀……”
  机务副连长袁训君,曾经两次去肇东县参观学习,那是黑龙江省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的先进县,粮食单产位居全省第一。他对那里的高产苞米很感兴趣,跟我介绍了好几次,建立试验田以后,他更希望我们能学一下肇东的做法。记得他说肇东种苞米高产,主要措施是“一埯双株”和“双埯双株”等适当密植的做法,“埯”就是垄背上点种苞米的坑窝窝,一个坑里要保留两株苞米。庄稼种得太密,通风不会好,会影响产量。老袁说,肇东的苞米长得像当兵的站队,叶子都朝一个方向,通风效果特别好。我觉得他说得太玄乎了,苞米怎么会长成一个方向呢?老袁说,人家采用的是“定向点播”的技术,每粒苞米种不是随便丢进土里的,而是按方向精心摆放进埯里的——真是闻所未闻,听得我那叫一个吃惊!比我从团里发下来的小册子上看到的资料,生动形象多了。
  不过,老袁的介绍,还是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心和实验的欲望。我们没有在隔离带的长垄上试验肇东的做法,而是在短短的垄畦上认真地做了,看那定向点种的架势,就像修理钟表的一样呐……
  在两个多月的春播季节里,全体科研班的战友们亢奋着一种由衷的的激情,虽然谁也没学过科学种田,甚至还不会传统式的耕作技术,可每个人都开动脑筋,摸索着干,主动找活干,哪怕是多挑一挑水、多刷一遍瓶子;哪怕文字啰嗦也要记清楚时间、名称、数量等情况;该求人解决急需时,真是不厌其烦地去求爺爺告奶奶;该下力气翻边角余地时,就不怕让锹把磨出两手血泡来;要是活儿不多,有空闲了,不是去场院帮着装种子,就是去菜组裁洋葱……这就是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:“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,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。”
  三十来个品种的作物,都有条不紊地种下了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暖洋洋的日子里,我们开始干春播中的最后一件事——移栽棉花苗。大家都是兴高彩烈的,小心翼翼地捧着种在营养钵中的棉花苗,它们都已经长了三四片嫩叶儿,绿油油的,晶瑩可爱,还显得娇气十足。别看营养钵是泥捏的,每个人都是轻拿轻放,比拿玻璃瓶还小心。放到牛车上运到地里,又怕颠当碎了,二百多个营养钵,都是放到篮子里,一趟又一趟地送到试验田地里。手中的时候,先要在刨出的小坑中把泥钵掰碎,连同棉花苗一起栽到土里。这些棉花苗,横看成排,竖看成行,就是斜着看也是一条直线,茁壮挺拔,像阅兵式中的战士方阵。
  实验田里长出了棉花是新鲜事儿,招得全连贫下中农职工家属和知青,都来看稀罕。整个试验田里的庄稼苗儿,都长得水灵灵,齐整整,和大田里辽阔得一望无际的春绿相比,显得别具风采,分外精神。有细心的家属看出一片地里的苞米苗有些不一样,怎么都是两棵两棵并膀长得呢?所有叶子也都冲着一个方向呢?李美容、李淑华等人听见了,却不吭声,只是抿着嘴乐。等到袁训君家属孙吉莲也凑过来纳闷儿时,她们就忍不住了,开心地笑个不停了……
  有的家属冲着知青称赞:“你们这些小年轻的,真是不简单!”也有的冲着老蒋头和老黄开上玩笑了:“看把你俩老傢伙能的,道道还不少吶……”
  甭管怎么着,有人到试验田来看看、来问问,都会让我们高兴的。我们充满希望她想象着,等到收获的时候,我们还指不定高兴成什么样呐……不管在什么地方,只要见到是科研班的人,他们指定都是乐乐呵呵的。
  但是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二日,农历小满,这是我在北大荒唯一记住、并永远记住的日子——
  那天早上,我刚走出宿舍,就感到寒气逼人,眼前一片白茫茫的……我心说“不好了”,便飞快地向试验田跑去……
  眼前的试验田,覆盖着厚厚的白霜,像下了雪一样。棉花苗的叶子耷拉了,苞米叶子耷拉了,大豆叶子耷拉了,花生叶子耷拉了……所有的庄稼叶子,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冰霜,全耷拉了!
  科研班的战友们陆陆续续地全都赶来了,李爱丽、李美容等人都哭了。老蒋头说,来北大荒这么多年,还没有遇到过这种事,今儿个都小满了,怎么还有这么厉害的霜呀!老黄说,这是冻害冻灾呀……此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,这样的庄稼还有救吗?
  我们知青没有经历过,老职工也没有经历过,请来了连干部们看,他们也没有经历过。给团农科站打电话询问,他们也说不好……怎么办?回答都是再看看吧,恐怕没有办法了……
大家用沉重压抑的心情,迎来暖烘烘的太阳升起,看着棉花苗叶子上的浓霜变成水珠儿,眼泪般的滴落进土里。当不再滴的时候,大家看到,所有叶片变成了透明的,毫无生机地耷拉着。中午,娇贵嫩小的棉花梗儿,一棵接着一棵,可怜地弯下细弱的身子,倒在黑土地上……
这是科研班遭遇到的第二个沉重打击!
  一连几天,科研班的人也像遭严霜打了一样,蔫头耷拉脑的,失去了往日的喜笑颜开。可是,小麦、大豆和苞米长出新叶儿了,西瓜香瓜和南瓜也长出新叶子,而且像是要爬蔓儿,它们淡绿色卷卷的须子开始向前试探了。
  庄稼的茁壮顽强的生命力,感染了我们,让我们振作起来。我们恋恋不舍地翻掉棉花地,种上了一个老职工送给我们的“溜子”。这是一种高秆作物,脱尽籽粒的穗子适合做扫帚。即使看不见棉花了,即使后来的“溜子”长势也很好,但早夭的棉花,一直是大家的心疼……
试验田里的甜瓜长出五片大叶儿了,老蒋头对我说,那瓜该“压蔓”了。我不懂,请教他什么叫“压蔓儿”?他笑了,说,我压一个,你看着,一看就会。说着话,他抽出一个小铲子(原来他是有备而来的),蹲在一棵瓜秧边上,从根儿上数到第三片大叶子的地方,挖了一个小坑,把叶子揪掉,然后把那段瓜秧放进坑里埋上拍实,前面还要露出正往前长的鲜嫩的新芽,说这就叫“压蔓儿”,为是在这儿再长出根来,和原来的根一起供应养分,让瓜长得更快更好……我又高兴又来劲儿,接着问,那以后呢?老蒋头还是笑着说,到长第七个叶时,再压一刀,然后就不用管了,这叫“压三放七”,咱北大荒种瓜,没功夫压二刀,只把尖儿掐掉就中,要是在连里的瓜地里,压头一刀都顾不上,掐尖儿更没功夫,只好在太阳刚出来时,趁着露水湿,用树条子把翘起头的尖儿抽掉就算了,可咱们试验田就不能那么粗糙了,得讲究点儿……我俩就这样边聊边干,不到晌午,几十棵瓜秧就压好了。虽然站起来腿麻了,几乎站不住,可是心里忒高兴,又学知识又学活儿,真是好事……
  原先规划在纸上的实验田,落实到地里是相当好看的:品种各异的小麦大豆,有秩序地长在各自的长方格子里,高低错落,深绿浅绿相间。每个品种前面还插着一块木牌,写着品种名称,方便区分。就是不看牌子,有些区别也能明显看出来。比如大豆,有的品种长得高些,分叉少,有的矮一些,分叉多些,有的叶子贴近地面很密,不透光线,就可以抑制杂草生长……有的作物乍看很平常一般,可仔细看看,就会看出不一般的地方,比如定向点播的苞米,那种通风透光的效果,谁都会认为,肯定是下了功夫才会有的……
  田间管理开始以后,姜师长又到八连来了。这次他在试验田边上就停了车,直接走进试验田,惊喜得我们措手不及了。他一边看一边问,连声说好。他对陪同的团长说,交给八连这么点事,看他们办得多认真,办得多好!他又对连跑带颠地赶来的指导员连长伸出大拇指,说,干得不错,真不错!临离开时,师长大声地对我们说,算我一个,我也是科研班的兵……那一天,科研班里不论男女老少,都受宠若惊,激动不已,都觉得那半个多钟头是科研班最光荣的时刻!
  八连是先进连队,各级领导机关派驻的工作组几乎天天都有。有时他们整材料困了,也会到试验田走走聊聊,顺便也夸一夸。有时连干部也陪着他们,咧嘴笑着,都是很得意的样子。
其他班组的知青、老职工、家属、还有学生们,也常来试验田逛一逛,像逛公园一样解闷儿。
后来,结瓜了,汽车队路过八连的司机,有眼尖的,还闯进试验田顺个“羊角蜜”吃呢……
试验田的草还没有锄完二遍,有一个早熟品种的小麦就开始发黄了,给全班带来了很大的惊喜的希望。班里学习开会时,老黄发言说,先别高兴太早,你们考虑过如何收回来,如何脱粒么?除去老蒋头频频点头外,知青们你看我、我看你,都哑巴了。老黄接着发言,试验田的麦子,每个品种只有几垄,也就收个几十斤,我们没法用机器,用镰刀割没问题,可怎么脱粒呢?送康拜因那儿,不够糟塌的;应该用小型的脱粒机,又没处找去……还真是难题!
  我和老黄找机务队技术员孙树敏求援,他又胡拉脑袋,又嘬牙花子,想不出办法。好插嘴搭话的王魁训说话了,农具场边上扔着的那个报废的脱谷机,上面滚筒的钉齿还剩不少,用它攒个脱粒机行不行?我们赶紧过去看,还真有,王魁训帮着,一会儿就卸下来三四十个。可问题又来了,这些钉齿装哪儿呢?拿什么驱动呢?也没有小型电机或小型柴油机……要是用人力呢?孙树敏和王魁训都晃起脑袋,那可不行,就是配上一个齿轮组,要是达到脱粒的转速,也得把人累死……
  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,又是老黄说话了,他小时候在老家种地时,收回家的庄稼是用一种叫“梿枷”的农具脱粒的,很好使,能不能试试……啥叫“梿枷”呀?什么样呀?老黄连比划带说,半天也没叫大伙儿明白了。他说,明天做一个,大家不就明白了吗?
  第二天,他真的扛来一个傢伙,那是一根长树棍子,头上固定着一个可以转动的长条拍子,拍子是树条子编的。把它举过头顶,往下一带,那个拍子顺势转成水平的,“啪”地拍在地上,砸起一片灰土……老黄把那个傢什往大家跟前一推,说,这就叫“梿枷”,谁试试?大家轮着试了一圈儿,还行,好学,不费劲儿,就不知效果怎么样……
  试验田的麦子开镰了,能干的李淑华用了不到五分钟,就割完了一个早熟品种的麦子,李爱丽楚桂兰俩人捆个子都追不上她。李爱丽还提醒大家:一个麦穗也别丢下!要颗粒归仓啊!这一小片麦子,不但穗大,籽粒也饱满,大伙儿都觉得这是好品种。
  场院给我们一个小角使用,牛车拉来的麦子就先摊晒在那里。翻过两次后,老黄便抡起梿枷,“叭嗒叭嗒”地砸起麦子来。砸了五六下之后,我们赶紧抖搂麦子,地上是一层麦粒子——用梿枷脱粒成功了!一阵欢笑后,你抡两下,他抡两下,一边砸,一边抖搂,生怕脱得不干净,恨不能把麦穗挨个检查一遍。
  科研班这边的欢快动静,很快就吸引来其他在场院干活的人:快看看科研班又鼓捣什么新鲜物件儿啦……他们过来不仅看不仅说,还要试试呢,都想体验一把古老传统的打麦形式……听着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议论,老黄挥舞梿枷更有节奏感了。
  别看收打的麦子,每个品种还不到百十斤,可大家都是严肃认真地管理着,其中的关键是不能混杂了。不光在摊开晾晒时要弄干净鞋底、裤角和木锨上的麦粒,连运输的牛车,每送回一个品种之后,都必须把车底盘打扫干净,每条板子缝都不放过的。当天晚上积堆苫盖的时候,又强调必须抖干净草帘子……收工离开场院时,看着苫盖得严严实实的七八个小小的麦堆,大家都稀罕得有些恋恋不舍呢……
  谁也不会想到,当天夜里下了大雨! 更不会想到,老天爷让科研班遭受了第三次沉重打击!
  吃完早饭,雨势小了一些,但是没有停。我们到场院去看,草帘子苫盖得很好,伸手摸摸,没有漏雨迹象。场院上的大堆麦子也没事。人们在大棚下或种子库里说说笑笑,呈现出麦收大忙时少见的轻松。中午,雨没有停。下午,雨仍不停,人们继续地轻松着。
  夜里,窗外的雨声不疾不缓,劲头非常均匀,听得我没了睡意——这样的雨,会点点滴滴渗进土壤里,形成内涝!试验田地势低洼,恐怕更够呛!
  好不容易捱到天亮,我赶紧往试验田走。刚进试验田的小路,鞋就被泥泞粘掉了。垄沟里已经见到明水了,十几种未收割的麦子,湿淋淋地挂满了雨水珠儿。我想走近它们,又怕踩坏了土壤结构,毁了地,只好回去。
  我到连长孙殿军家去,想向他汇报一下试验田的情况。他穿着满是泥巴的雨靴,耷拉着脑袋坐在炕沿上。小炕桌上放着早饭,家属用筷子指点着连长吵吵:快着先吃饭,吃完饭再掌愁去……我刚提试验田仨字儿,连长就烦得挥了挥胳膊,有气无力地说,哎呀你的试验田当个啥?我那万什亩麦子可咋弄咧……我识趣地走出连长家,到食堂吃饭去,可心里不是滋味啊。
雨变得一阵大一阵小的,可就是不停,又连着下了两天。试验田里全是明晃晃的水,麦子要倒了,大豆叶子发黄了,就是苞米也经不住长时间泡水的。场院上草帘子下面的麦子,本来再晒一个太阳就可以收起来的,可现在又潮乎了。科研班的人坐在一块儿,除去唉声叹气,就是无计可施。
  下午连里开大会,指导员说,这几天都会下雨,涝灾已成定局,康拜因陷进泥里,没法发挥机械作用了,要龙口夺粮,就要树立小镰刀战胜机械化的思想,敢打硬拼,争取丰收!连长又作了具体部署,机务除去改装康拜因、拖拉机穿木鞋的以外,一律拿镰刀去割麦,农工班一律拿镰刀割麦,后勤除了做饭喂牲口喂鸡喂羊的以外,包括连部班、科研班、菜组,一律拿镰刀割麦,家属除了留在场院四五个人,一律拿镰刀割麦……
  我提出,科研班的两个体弱的老同志能不能不去大田,把试验田的麦子收完再去?隋国良说,不行,局部要服从全局,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……我说,试验田就那么几垄麦子,两个老头收完,留下点儿数据,再去大田也不晚。隋国良厉声说,支部决定不能打折扣,晚一分钟也不行,没有什么特殊好讲……后来听说,有人找过老黄,问他,你是党员,是听支部的,还是听李连友的……
  第二天早上,雨下得小了一点,全连人马手持镰刀,分乘几个拖斗,轧着深深的泥泞,雨中抢麦去了。车在拐弯的时候,可以看见试验田浸水的一角,我的喉咙里憋住一个词儿:“泡汤了!”脑子里忽然回旋起李大钊的一句诗:“壮别天涯未许愁,尽将离恨付东流……”
在没膝的泥水中跋涉割麦子,每个人的心里都像天气一样,一阵云一阵雨的,不得开颜。从泥里用力拔鞋拔腿的倦累倒在其次,那种难在无奈的折磨,却让人身心俱疲!最初几天里,我努力不去想试验田的倒霉际遇,随它去吧。连里为了活跃气氛,鼓舞士气,号召各班组写诗编节目,抒发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。老黄也写了一篇散文诗,有十五六句呢。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这样的——充满希望的小麦啊,走到了生命的终点……他念得声音发抖,科研班的人听得心头发颤……当天收工后,差不多全班的人,拖着疲惫身躯,迈着粘满泥巴的双脚,往试验田走去。那十几个品种的麦子,颜色黑暗,麦穗全都耷拉头了,无数的麻雀飞起落下,饱餐着掉落的麦粒……我们又向场院走,贺玉兰、李淑华、李美容、楚桂兰,小跑着来到苫着草帘子的小小麦堆前,插手进去抓出一把麦子,这亇惊叫:“发红!长霉了!”那个带着哭声:“长芽子啦……”
  “把草帘子原样苫好,我们走吧!”细雨飘零的暮色中,回头再看时,那几个小小的麦堆,怎么看怎么不吉利!
  ……
  这是科研班遭受的第三次沉重打击!
  麦收苦战了两个多月,八连被折腾得筋疲力尽,以大片麦子在穗上发芽而告结束。
  不久,大豆开始摇铃,苞米发黄,该秋收了。
  试验田里,大豆结莢鼓胀饱满,密宻实实;苞米棒子像小臂那么粗壮结实——这么好的庄稼,让还没有从麦收中的沮丧和疲惫中恢复过来的科研班,又振作了不少。
  老蒋头和老黄都建议,先把豆子割了,积好堆,趁场院不忙就拉过去脱粒,要争取主动。
好主意!我们就这么干了,很顺利,干得特高兴,因为每一把豆子都是沉甸甸地压手,哪个品种的豆子积成堆都是墩墩实实的,谁都觉得,满意的收获是手拿把掐的。
  但是,人算不如天算,又下雨了,一天之后转成了大雪。只是雪停之后就化了,让夏天已经饱和、还来不及蒸发干的土地,又要变成泥塘了。连干部又坐不住了,再振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,再展先进连队的风采,按照麦收那样的部署,开会动员。这次科研班没有异意,因为工作已干到前面去了,不会有什么损失的,没有后顾之忧了。再说了,全班痛痛快快地下大田,也省得叫连里对咱们有看法。
  十来天里,不是阵雨,就是小雪,三天两头下个不停。每天收工回到连里,再到试验田转的时候,天都黑了,也看不出什么。可是一天早上,我到试验田,发现豆子堆已经乱了,甚至摊开,不少豆棵儿被踩进泥里,随处可见泡胀发白的豆子,好多苞米也东倒西歪了,满地都是深深的蹄子印迹——我一下子火冒三丈!怎么也没有想到,畜牲也会来破坏的……
  去找连长反映,要求留人收拾。他不准。找指导员,他说连里决定的不能松口……
  当天下午,我就提早从地里回来,直奔试验田。一群克朗猪正在豆堆上大啃大嚼,我可见到真凶了,就抡着镰刀,骂着呼叫着轰赶。可是那些猪叨着豆棵子,有的往东跑,有的往西窜,累得我喘不上气了……忽然有一头二尺多长的猪,叨着一穗苞米,从我眼前跑过,我抡起镰刀砍过去,它的肚子被划开了……
  然后,猪的主人、司务长找到我吼叫,然后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轮番找我训斥。
然后,隋国良主持团支部大会,邀请贫下中农参加,批判我,帮助我。许多知青说我脾气大,不冷静,这样的事可以好好说嘛。隋国良说我,只想科研班的小集体利益,不想全八连的整体利益和整体荣誉,是极自私的个人主义、个人名利思想的典型表现。有的贫下中农说,种个试验田,花里花哨,就显你能,连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都不执行了?这样的试验田贫下中农不需要。有人更加咄咄逼人:你用刀杀猪威胁谁呢?……
  萧杀之秋,草木无情!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指责,然而我的辩解又无济于事,毕竟我杀了人家的猪,谁都看出来这是为出气。大会要我写出深刻检查,交给党支部……
  当然,试验田这么好的收成,没有一两一钱过了称上了账!
  师长送来的近二十个优良豆麦品种,在八连茁壮成长成熟,然后绝了……而忙乎了一年的科研班,没有留下一笔成果记录!
  这是遭遇的第四个沉重打击!
  ……
  然而,科研班又是刻骨铭心的——
  除去前面说过的人和事以外,我还记得科研班还有这么三几件事,简要列出:
  贺玉兰参加师里的培训回来,又增加一项团里交给的任务,观测每次降雨的降水量,然后报给团气象站。
  参加了团里组织的粘虫虫口测算和虫灾预报,在各片麦子地里察看虫情时,楚桂兰被蚊子小咬咬肿了脸,仍然坚持到调查结束。
  团里给连里下达了一百亩苞米制种的任务,连里选择了远离苞米种植的七号地播种,然后交给科研班管理,除草杀虫和收获。
连里和菜组达成默契,只要菜组觉得人手紧张时,可以随时直接找科研班要人帮忙。
刚刚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,我找指导员申请去深造农业管理或园艺栽培,遭即刻拒绝:没有资格,贫下中农不考虑。
  ……
  四十多年过去了,回想起科研班、试验田、献身科学种田的愿望,等等,依然久久不能平静……


                《后记》
  这篇文章,一万一千字。写了十来天,停笔之后,身心疲惫。我在连队十年,在许多岗位呆过,而科研班最短,约一年多,但其中所抱希望最大最美,所受打击却最为沉重不堪,特别是精神层面最甚!
  当年我收到牡师校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那只是个大专班,以为和在农场一样没啥前途,所以我不想去。偶遇机务科长李永奎,他对我很严肃地说 ,必须要去,否则你下乡十年收获是什么?拿什么证明你的价值?大专毕业证书那是国家认可的……
  我后来的经历,证明李永奎说得非常对! 在那样的年代里,在科研班那么好的境况里,都劳而无果,都成了瞎掰,在其它岗位上更是“无果”的……只是我们努力了,尽力了,對得起当地,对得起国家,问心无愧而已,是锻炼人生的宝贵财富而已。
  在《黑土地上有我魂》中,我说是自己凭吊自己,这一篇也是如此……

[李连友]

首页  |  综合信息  |  黑土情思  |  今日风采  |  友谊频道  |  文学作品  |  艺术创作  |  生活园地  |  858 情怀
服务热线:13488875508 E-mail:philipliu@126.com 网联:QQ-1735254379 QQ-1492956489
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知青志愿者委员会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279号  备案/许可证编号:京ICP备15064664-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