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北风
2015-12-09

作者:八五八农场老兵 夏志中

              三次申请终于被批准去北大荒

  1958年3月21日,我经三次申请终于被批准去北大荒,屯垦戍边,保卫边疆,建设边疆,从西南重庆抵达东北乌苏里江畔。血气方刚的20个青年,20把镰刀,一顶25平方米的帐篷,在辽阔草原上选点小穆棱河边,插上一杆红旗建点。从此就有了“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八农场小西山分场第一生产队”。当天夜晚,我们就在雪地上铺柳条、干草睡觉。第二天早晨,被子被呼出的呵气冻硬了,鞋边被冰水冻住了。带的三天干粮—一苞米面发糕,在草木灰中烘热了就吃。
  这支建点先锋,一天要建成一幢四户拉哈墙草房。寒冬季节,仍为来年春耕播种不失闲地忙碌着。挖冻土沟(排水渠),积肥,每天的劳动以收工睡觉为一天,计算劳动成果,经常一天劳动十二小时。对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人,来到北方,苞米面、小豆饭、冻萝卜……很不习惯,但并没影响我们的热情。晚上坐在蚊帐内讨论学习。

 

               和知识青年们在一起

  “文革”中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四团十八连来了大批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哈尔滨的知识青年。这是一支年轻的主力军,敢于担当、不辱使命,给十八连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文革”期间,我被打成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,和知识青年一起烧酒,一起榨油。有一天,一个“造反派”不停地对我无理取闹,我忍无可忍动手打了他。他是受人唆使,“养病”半个月。北京青年高非同志是处理善后工作成员。后来这个造反派被扣半个月工资,我负担医疗费。医院说:“红汞、酒精、胶布、纱布不足一元——不收了”。知青们嘲笑这位“造反派”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”。在那个特殊年代,如果没有知识青年主持正义,那个“造反派”不知道会闹到什么时候。
  我长期和知识青年共同生活、生产、学习,得到知识青年们不少帮助。我在艰难困苦的时期,并不感到孤独。知识青年们,在老高三青年的带动下,用他们的团结、正直、敏锐、机智,合理合法地向我暗示即将到来的“批斗”内容,使我在受批斗时能不慌不忙沉着地回答问题。
  “文革”后期三十四团党委要我主持团部家属连工作。我以工作组的名义,家属连为基础,原一砖厂机械技术人员为先导进行经营管理,掀起了生产高潮。生产效益非常好,麦收后有一个出窑工人,当月工资超过了400元(当时农场职工月平均工资才几十元)。当要兑现工资时,一砖厂有个副厂长对我发难,说这是“不突出政治”、“金钱挂帅”、“走资本主义道路”……,乃至有位农场副场长还说“这是出卖国土”(指砖瓦原料是土壤)。时任一砖厂统计员的知识青年在办公室拍桌怒吼道:“姓张的,你见过这么多的红砖红瓦吗?我们动用了整个汽车连的汽车往虎林销售砖瓦。这就是生产力!生产力是不能打击的,这个工资就得发!……”。真是仗义执言的知识青年啊!当年说这样的话是要有勇气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尾声

  团部家属连组建第二年,平均工资超越农场职工年平均工资。为此家属连得到好评,其中一大批人转为正式职工。知识青年返城,我调回重庆工作,后经重庆市机械局报请四川省评得经济师的职称。退休后我是重庆市老年书画研究协会会员,平时练字学画,定期和书(画)友交流心得并参加各级书(画)展,所画葡萄曾获得金奖,收录在《巴山红叶书画集(四)》里,字符获得银奖、三等奖、铜奖若干,2013年还参加被选全国六省(市)书画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写于2014年2月20日

[夏志中]

首页  |  综合信息  |  黑土情思  |  今日风采  |  友谊频道  |  文学作品  |  艺术创作  |  生活园地  |  858 情怀
服务热线:13488875508 E-mail:philipliu@126.com 网联:QQ-1735254379 QQ-1492956489
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知青志愿者委员会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279号  备案/许可证编号:京ICP备15064664-7号